贤母文化之孟母
时间:2014-07-16 14:49 来源:未知 点击:
次
说起历史上的贤母,我们第一想到的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母亲-孟母。孟母仉氏战国时晋国人,她的丈夫孟激是一位情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了光宗耀祖,远赴宋国求学,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不幸的是,在孟子三岁的时候,仉氏却得到一个噩耗,悲痛交加的仉氏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很快缓过神来,此时此刻的她,只想把孟子好好的带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胎教”的说法由来已久。据西汉刘向编写的《列女传》中记载周文王的母亲妊娠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能以胎教。意思是说:母亲在怀孕的时候,不看不正经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脏话、伤人的话,这是胎教。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居不倨,虽怒不骂。意思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有形象,不能把脚伸开坐,虽然很生气,也不能说骂人的话。而孟母就是受到前人的启发,她也很注重胎教。在《列女传》中记载道孟母的一句话:“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意思是说怀孕的时候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切割不正的肉不吃,从胎教开始注意。
孟母三迁
孟子渐渐长大,孟母一直悉心培养儿子,直到有一天她发现环境对儿子的影响不良,于是她就从墓地搬到集市,再从集市搬到杀猪宰羊的附近,再搬到学堂附近。从这个故事我们就能看出,孟母很心细,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而三迁择邻。
买肉啖子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告诉我们母亲的言行对子女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断机教子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为子择师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坚决的主张,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亲自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
当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字子思,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纷负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岁时,在孟母的鼓励下,由邹城来到了曲阜。从此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子思对孟子青睐有加,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从此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读了五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