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也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母亲代表的是温柔、美好和幸福。母亲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的灯塔、是孩子人生道路上路标。母亲与孩子的亲密度要远超过父亲,因为孩子和母亲共度了十个月的“亲密时期”,真正的“骨血相融”。
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榜样,母亲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行。善良的母亲,孩子多半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有格局的母亲,孩子多半也是事业成功、心胸宽阔的人。
不要轻视母亲给孩子的影响,母亲的思维和习惯对孩子是一种“潜意识”的影响,母亲眼中的世界决定了孩子眼中的世界,所以高素质的母亲成就高素质的孩子。
下面我们了解胡适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相信从中能带给我们的某些思索。
胡适(1891-1962),名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的父亲是胡传,字铁花,系清末贡生, 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3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就是遵夫嘱毫不松懈地坚持让他读书,努力把胡适培养成材。
胡适3岁随母在老家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
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
胡适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谈及他的母亲,感慨道: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
她更是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和我的总是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着她。
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作听不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
冯顺弟对胡适小时候的学习更是重视。三岁前在台湾生活时,胡适父母即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1000字。回到安徽家乡时,胡适才3岁零几个月,但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但胡适从小就对读书有兴趣,当然这也是冯顺弟的良苦用心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别的小孩去私塾的学费只有2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更希望胡适在小时候能有一个好的启蒙教育,故给先生的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6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20元。
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必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必须讲一句的意思。懂得了书中的意思,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9岁就能看《水浒传》,为他在“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
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说“看”进去,还能把小说“讲”出来,向周围的本家姐妹们说书。这种“讲”,逼他把文言文的故事翻成绩溪土话,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
冯顺弟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胡适。
《我的母亲》是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胡适的作品。其中写道: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胡适13岁时,母亲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徽州人固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送男孩出外学徒经商的习惯。尽管胡适是他母亲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但深明事理的母亲在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
到上海后,胡适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中国公学。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的胡适,经过一番曲折,于清宣统二年(1910)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
此时他年仅19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竞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胡适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初读农科,经过一年半后改读政治、经济,兼攻文学、哲学,后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母亲在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非但如此,母亲还借钱为儿子买书。
胡适曾在《留学日记》中写道:“得家书,叙贫状,老母至以首饰抵借过年。不独此也,宋焕家有图书集成一部,今以家贫,愿减价出售,至减至八十元。吾母知余欲得此书,遂借贷为儿子购之。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至1917年7月,胡适在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当年12月,奉母命回家乡与农村姑娘江冬秀完婚,次年7月,江冬秀即北上与胡适团聚,直至白头。
1918年11月,胡适的母亲病逝。第二天胡适接到电讯,和夫人回家治丧。胡母辛劳一生,看到了儿子成才,也瞑目了。
但胡适心中的悲痛却是难以言表,在《先母行述》中,他写下这样36个字:“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一个普通的乡村女人却想尽办法让孩子去读书、学知识。胡适的成就离不开其母亲冯顺弟的默默支持,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默无声息的母爱。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胡适的母亲对胡适的教育严而有宽,宽容不纵容。这种方法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让胡适有了是非意识,学会担当。有了过失就必须自己承担后果。胡适的母亲没有直接灌输给胡适多少知识,但她重德垂范,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始终勉励儿子一心向学,鞭策儿子学有所成。
胡适一生秉性温和,对待世情“冷眼旁观”,这种个性的形成,与母亲的影响有非常大的关系。有些孩子急躁,有些孩子坚忍;有些孩子安静,有些孩子吵闹;孩子的个性特点与他的父母密切相关。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为人平和、忠厚,意志坚强,父母们应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同样地,莫言坦露心声:母亲是此刻我最想念的人。可见,母亲的形象在他心中是多么高大,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他曾经用三个词语评价母亲:善良、坚强和宽容。
所以,我们可以说,母亲的格局有大,孩子的人生道路就有多宽。从孩童时期母亲就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母亲的教育是最“根源”的教育。
孩子享受到母爱的多少,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幸福感有多高;孩子得到母亲的教育有多少,决定着孩子一生的成就有多高。母亲作为孩子一生中最亲密的人、最重要的人,要用您的温柔、您的睿智、您的言行点亮孩子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