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母亲
王成伟
“母校”、“母语”、“母国”、“母亲河”……母亲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历朝历代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分量,从这些无穷尽的词汇中便可见一斑,足以让天下父亲羡慕嫉妒又无奈;若改为“父校”、“父语”、“父国”、“父亲河”等,听起来就变成了一则幽默笑话。还有,女娲补天、嫘祖养蚕、妈祖护渔……一大片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里,哪一个不是护佑众生的母亲在创造引导中华文明呢。
于我个人而言,三年前,一篇关于母亲车祸康复的散文在母亲节发表,随即又意外地走上中学生试卷之后,我重新恢复了已枯槁断流多年的文字之河。让我时常揣度,定是母亲暗暗用那场生死悬线的祸灾,冥冥赐予我了重新提笔的力量与福祉。自此,母亲这个话题便在我的生命语境中便显得格外敏感特殊。
没想到,去年有机缘走近一座磅礴的母爱之城——江西九江。多年的工作历程里,我抵达过全国诸多城市,却独独没到过九江,没到过陶渊明的故里柴桑。我猜,世上每一次美好的相遇都在等待五百年里一次不早不晚的转身吧。
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中国有一座城市居然肯投资5亿,打造了一个占地1180亩、向全民免费开放的母爱主题森林公园。实在难以想象,在全国各地风风火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中,竟然有一片土地能有如此宏大的气魄,在城市中心黄金地带,让中国人精神世界里圣洁厚重的母亲形象以具象的方式耸立于一片苍山绿水间,滋养这片土地上的后世子孙,照抚一大片国人的心灵……
我几乎是抱着敬仰,抱着好奇受邀抵达柴桑的。
因缘奇巧,那天恰好是母亲节。来到入口,先是被广场和大门震撼了。6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宛如一个国际标准的大足球场,浩浩漫漫辽阔无边;足足11层楼高(22.3米)、长86.5米的斗拱式景观大门,不仅是江西省最大的景观大门,也是全中国最大的斗拱结构大门,如同巍峨伫立在东方大地上一扇宇宙圣境之门,让人更加神往憧憬里面的那个世界。
穿越门楼上熠熠闪光的斗大金字“中华贤母园”,沿着99级寓意母爱陪伴成长的台阶攀登,远远眺望,满目翠绿的山巅便是一位端庄贤淑的母亲牵扶自己手握书卷的稚子,所有的爱与呵护全在那目光交汇之处。这组雕像高达32.95米、重约5000吨,由1600块樱花红花岗岩融合,历时两年雕制而成。自2013年底正式开放以来,已经迎接了海内外近千万人来此观摩。看过这组名为《母子情》的雕像,有人说看到孟子幼年与母亲要三迁居所,有人说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与母亲的神态,也有人说是少年欧阳修正在接受母亲的教诲,还有人说是童年岳飞与母亲的模样,众说不一。这或许正是设计者的匠心所在,让每个人看到自己眼中一个或多个母亲的形象,汇叠交错处,那正是东方人精神世界里共同的母亲。
我却联想起法国著名的维纳斯女神像。如果说维纳斯作为希腊神话中的“民族之母”,象征了西方世界爱与自由的精神,柴桑这组母子或汇聚了东方大地上母爱的圣洁与光辉。无论是高空俯视,还是远处眺望,这对深情款款的母子都是柴桑整个视野里最显赫的存在。尤其在夜景的温煦灯光里,伟岸的母亲如同守护这片土地的一个神,目光之处满城皆爱。
在这个森林覆盖率达到75%的森林公园里,樱花、桃花、桂花、杨梅等300多种数万株绿树,与一片碧绿的莲心湖一起,让这座母爱之城披上了一身苍翠迷人的披风。总建筑面积过万平方米的母范天下主题馆、陶然园、岳母馆、金戈铁马苑像绿衣上夺目的四颗珍珠。尤其在规模最大的母范天下主题馆,栩栩如生的光影场景重现、穿越时空的多媒体互动体验及5000多件藏品,让我沉沦在四大贤母的神奇故事里。
关于“四大贤母”之说,柴桑的朋友告诉我,是在历代文人反复推崇、民间长久流传的过程形成的。在西汉《列女传》中就有孟母教子的故事,在后来的元、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中,均有“贤母”的说法,到清朝晚期,基本统一孟母、陶母、欧母、岳母,合称为“四大贤母”,民国时期“四大贤母”之说已经形成。
01
“亚圣”孟子之母:仉氏
孟子之母仉氏,生于战国时期的邹国。孟母堪称“母教第一人”,这不仅因为她在四大贤母中是最早的一位,也因为她体现了母教的伟大成果。
孟母教子的故事有很多,为后世流传最经典的是“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抚养他,很辛苦。转眼孟子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母亲没钱送他去学堂念书,只好自己在家教他认字。
孟子的家在墓地旁边的小村子里。一天,孟子和村里的小孩在玩游戏,突然一队送殡的队伍走过来,送殡的人边走边擦眼泪,哭得很伤心。孟子和小伙伴们觉得很有意思,就有模有样地学起来。孟子的母亲从集市回来,正好看到孟子在学别人哭,很生气,就说:“你不回家学习,在这里做什么呢?”回到家后,母亲觉得住在这里对孟子的成长不好,就决定搬家。看到母亲在收拾行李,孟子不解地问:“娘,我们要去哪里啊?”母亲告诉他:“我们要搬家啦!搬去一个没有墓地的地方!”
就这样,母亲带着孟子把家搬到了十里之外的镇上。镇上可真热闹啊,人来人往,有卖菜的,卖鱼的,卖鲜肉的……孟子第一次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觉得新鲜极了,整天跑到街上去看别人卖东西。没过几天,他就开始学那些人卖东西。孟母看到了,又担心起来:“这孩子小小年纪就学别人做生意,长大了一定会变得斤斤计较!不行,得换一个地方住!”
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孟母在镇上住了半年后,又搬家了。从镇上搬走后,孟母找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有满意的。这天,她路过一个学堂,听到里面传来一阵阵读书声,心想:住在学堂附近,小孩子肯定会有兴趣学习。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了这里。
学堂附近每天都有读书人来来往往,他们很有礼貌,住在学堂附近的村民都很喜欢他们。孟子经常和附近的小孩子们一起模仿这些读书人的一言一行。孟母很高兴:“果然这里才是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啊!”
另一个经典的故事是“孟母断织”: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
母亲的话令孟子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正是有了孟母对孟子的悉心教导,才成就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代儒家宗师——“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02
“陶氏始祖母”:湛氏
隐逸田园诗宗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臣、一代清官。其父陶丹是三国东吴的扬武将军,吴国灭亡不久就去世了。年幼的陶侃只能跟随母亲湛氏从鄱阳迁徙回浔阳外祖父家,生活在九江。含辛茹苦的单身妈妈湛氏是江西新淦县人,为母后则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闻名于世——
教子借阴
湛氏15岁便出嫁了,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是个有少许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急坏了母亲湛氏。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陶侃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陶侃拉到身边,轻声细语问陶侃,老师教了什么课文,让儿子背出来。陶侃便天真地叽叽喳喳地背诵,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叫陶侃停下,让他解释,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使陶侃懂了借光阴用功读书的道理。从此,他发奋苦读,不负母望,一举成才。
截发延宾
有一次,孝廉(举人)范逵路过陶侃家投宿。当时连日冰雪,陶侃家一无所有,但范逵的马匹随从很多。陶母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去把客人留下,我自当设法招待。”湛氏的头发长得拖到地上,剪下做成两段假发,卖去后买了几斛米,又砍下家中几根屋柱,全都劈开当柴烧,还将坐卧用的草垫铡碎作为马料。到傍晚时分,便准备好了精美的食物,范逵的随从也都供应充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所以范逵大为感动。第二天早晨离去时,陶侃追随相送不肯停止。范逵说:“送得很远了,您应该回去了。”陶侃仍然不肯返回。范逵说:“你可以回去了。到洛阳之后,我一定替你美言扬名。”范逵到洛阳后,向羊晫、顾荣等人极力赞扬陶侃,陶侃于是获得了极好的声名。
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送子三土
陶侃经别人引荐,去外地做官。赴任前,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教导陶侃做一个清正之人。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让他带上。到了目的地,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的土布。陶侃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土块表示,无论身在何地,看到它,就应想到家乡故土,要为故土争光;土碗意为出仕不忘贫苦本色;土布是要求当官要保持正直清廉。母亲的“三土”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他在仕途上果然不负母亲所望,做到正直为人,清白为官,受到世代赞誉。
封坛退鲊
陶侃年轻时曾任管理渔业的小官。一次,把一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说:“这是哪里来的?”陶侃派来的人说:“是官府的。”母亲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愁啊!”这就是“封坛退鲊”的典故。陶侃时刻牢记这次的教训。后来,他由一个小官吏,逐步升迁为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及都督八州军事等高官,但他总是克制自己,廉洁奉公。
诚心为人
庐江太守张夔的妻子生病,需要到几百里之外去接医生,当时大雪天寒,主簿等僚属们都感到为难,独陶侃说:“侍君侍父是为臣为子之义,郡守夫人,就同我们的母亲一样,哪有父母有病而子女不尽心的。”于是主动要求前往。大家都佩服他的礼义。长沙太守万嗣来到庐江,见到陶侃,诚心敬悦,对他说:“你最终一定会有名的。”让自己的儿子与陶侃结为好友才离去。
张夔后来举荐陶侃为孝廉,陶侃到洛阳后,几次拜谒名扬天下的重臣张华。张华开始认为他是来自偏远之地的人,不大理睬他。但陶侃每次去,都神色安然。张华后来与他交谈,大为惊异。张华的举荐让陶侃走进了官场的关键一步。
陶侃晚年被朝廷拜为大将军,赐予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但他上表坚决辞让,“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这种人格赢得后世无限景仰。
运甓限酒
陶侃在广州,闲时总是在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地悠闲安逸,唯恐难担大任。”这就是成语“陶侃运甓”的由来。
陶侃在武昌时,曾与自己的僚属从容宴饮,但喝酒常有限制。有人劝他还可以再喝一些,陶侃凄然泪下、许久才说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喝酒后有过,与母亲有约,所以不敢超过限制。”可见母亲对陶侃一生的巨大影响。
鹤问湖
陶母去世之后,就安葬在九江浔阳牛眠地的鹤问湖边。
关于鹤问湖,还有一个传说。相传陶母临终前留下遗言,将自己葬在能看到湖水的地方。陶侃寻觅至一处山坡,能看到清澈湖水,埋葬了母亲。据说,陶母去世时有白鹤飞来变成人上门悼唁,鹤问湖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世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特将此湖命名为鹤问湖。
东晋以前,江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省份,江右文化也默默无闻。正因为陶母的教诲,成就了陶侃的盖世功勋,才奠定了东晋百余年的基业,也使江西的第一个独立的省级建制——江州得以确定下来。
陶侃出身贫寒,少年丧父,在陶母的悉心教诲下养成了好学、勤奋、清廉的优秀品质。后学有所成,出仕为官。他从县吏(县长)做起,一直做到荆江二州刺史(省长),都督八州诸军事(司令),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去世,晋成帝追赠大司马,谥号桓。陶侃从军30余年,多次平定战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喜文辞,行文如流,他的名篇有《逊位表》《祖国赋》,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陶氏后人公认陶侃是浔阳陶氏的始祖,其成就和精神影响着陶氏家族,他们世代景仰和祭奠陶侃。要知道古代只有圣人或为国为民做过伟大贡献的人,才有资格修寺或立庙,比如孔庙、关帝庙等,可想而知在当时陶侃的地位及功勋。
陶母的家教促使陶侃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代名将,而陶渊明又从人品、诗品、文化思想方面,丰富了陶氏家训的内涵,实现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统一。陶氏家训以“贤”和“廉”为精髓,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重天伦、序长幼、诚祭祀、明教化、尚节俭、正伦纪等内容。“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则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
陶母被公认为是浔阳陶氏的始祖母,在以父为尊、以夫为尊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家族的发端普遍记载在男性身上,她的事迹被后人写进家训,编入宗谱,这是很少见的。
03
欧阳修之母:郑氏
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唐宋八大家中苏轼、苏辙、曾巩的老师,也是王安石政坛上的伯乐。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累赠太师、楚国公。只要上过学的人,没有不读他的文章,他不仅为官清正,还留下千古文章!他平易的文风,一直影响到元、明、清乃至今天。
他在历史上留下重要的席位,与母亲的教化密不可分!在欧母教子的多则故事中,“画荻教子”、“诫子奉公”、“励子安贫”等被传为佳话——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郑氏靠纺织勉强维持孤儿寡母的生活。
虽然家里非常贫苦,但郑氏对儿子的教育不因贫苦而荒疏,家里买不起笔墨纸张,聪慧的郑氏用荻草梗当作笔,用炉灰和沙土当作纸教儿子写字,下大雪时,用荻草梗教儿子在雪地上反复练习。便是后世流传的“画荻教子”故事。
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小就读诵古人的好文章。他长到10岁的时候,母亲没有学问教他,也买不起书给儿子读,就替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做工,换取儿子借书读诵,母亲让他把重要的章节抄写下来,回家反复学习。
一天,欧阳修在富人家的旧纸筐里,发现一本《韩昌黎文集》,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欧阳修被书中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他对母亲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啊!
欧阳修20岁时,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20岁的他已是才华超群。
欧阳修做官后,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
她还对儿子说,你的父亲做官时清政廉洁,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贫苦人家,虽然俸禄不少,可家里没有余下的钱财。你父亲常说:“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做事不亏百姓,无愧我心。因此,你父亲去世时,家里没有留下一间房屋、没有置下一亩田土。我之所以觉得还有希望,就是坚信你父亲的仁徳会护佑你,你要立志做一个象你父亲一样的人啊!”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以父亲为荣,立志走圣贤之道,后来成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成为在百姓口碑中声誉很高的一代名相。虽然儿子欧阳修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耀,母亲郑氏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
后来欧阳修因直言进谏皇上被贬,母亲郑氏并不悲戚,她对人家说:“我们家本来就是贫苦人家,老爷遭贬,只是回到原来的样子,我儿为了正义丢掉官职,不是羞耻的事,有什么难过呢?世间的官位、荣华本来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龙王借文
母亲去世18年、父亲去世60年那年,传说时任青州太守的欧阳修写下被称为文学史称为“三大祭文”之一的名篇《泷冈阡表》(另外两大祭文为唐代韩愈《祭十二郎文》、清代袁枚《祭妹文》)。
随后,欧阳修将继文刻好碑 ,用船载运回家乡 (江西吉安),准备将碑安置到父母墓前。没想到途经鄱阳湖,突然风云骤变,浪涛汹涌,满船人大惊,波涛中忽现一龙,口衔一纸:“龙王借表”。欧阳修见状,为救一船人性命,无奈命人将 《泷岗阡表》石碑推入湖中。而后风平浪静,船只安然抵达。
两手空空回到家乡的欧阳修闷闷不乐,整天歇坐书房叹气。一日,忽听到放生池中隆隆作响,一看,竟然是只大乌龟驼着一石碑游来,龙王把借去的 《泷岗阡表》送还归来了。只是碑的表面出现了很多剥落,原来龙王读碑文时,不断拍案叫绝,以至于碑刻上留下了零零散散的龙爪印。
至今,这块被神话传说笼罩的碑刻还留在他的家乡江西永丰县。
因为有了欧母对欧阳修的教导,才成就了一代文豪,儿子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欧阳修一生命运坎坷,他生在四川绵阳,长于湖北随州,死于安徽阜阳,葬在河南新郑。他一生只回过两次家乡,一次是4岁随母回乡葬父,另一次是47岁时运母灵柩回家乡安葬。虽如此,欧阳修始终说自己是庐陵人,也就是今天江西吉安人,他的父母及他的两位夫人都葬在家乡。为了离家近一点,他曾7次向朝廷请奏,要求回江西南昌任职,但都没能准奏,成了他一生的憾事。
但是欧母食不果腹,以草梗为笔,以雪地、沙土为纸,培养出中华史册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代名相;儿子徳满天下,高官厚禄,欧母仍过着粗衣淡饭的生活;当儿子蒙受不白之冤被贬为庶民时,欧母不以为耻淡泊从容,这是何等的智慧!
这对流芳万世的母子即便在泉下,想必也会相互引以为傲吧。
04
岳飞之母:姚太夫人
岳母姚太夫人,生于熙宁四年,即公元1071年,嫁与河南汤阴县程岗村岳和为妻,生子岳飞、岳翔。在国家危亡之际,她励子从戎,为岳飞刺字“尽忠报国”,为世代景仰。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对儿子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想法?”岳飞铿锵有力地说:“前线杀敌,尽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连连称赞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刻在岳飞背上。只是多数国人不知道的一个细节是,岳母把“精忠报国”的“国”字少刻一点,后世有人说是母亲想让儿子少一点刻字之痛,有人说是在勉励儿子为国泰民安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实现。
在柴桑的这座展馆里,可以留意到两幅图表,一幅是《岳飞母亲姚太夫人迁徙路线示意图》,另二幅是《岳飞母亲姚太夫人生平事略表》。由于战乱的原因岳母漂泊离乡,先后从她的老家辗转到了宜兴、徽州,在1132年来到了九江,迁居庐山“岳家市”,在九江仅仅度过了两年多的生活。宋高宗赐葬于江州,先后被敕封为魏国夫人、周国夫人。两图清晰可见,岳母颠簸流离的人生路线时时与儿子捆绑在一起,与一个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绍兴六年,姚太夫人在军中逝世,享年65岁。岳飞奏明朝廷,请求将其母安葬庐山。宋高宗准奏,赐葬庐山脚下的株岭,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地形名“卧虎舔尾”,岳飞为其母守孝,建了叠翠亭。一代贤母,魂归庐山,也为九江文化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岳飞的夫人李氏,岳母的孝媳,也常年随军侍母,相夫教子,先后被敕封为正德夫人、秦国夫人。岳飞蒙冤遇害后,她被流放到岭南,绍兴三十一年返回庐山,淳熙二年病逝,享年75岁,遗嘱安葬在九江,永远地陪伴着姚太夫人。
岳飞育有五子二女,均继承姚太夫人教诲,满门忠烈。长子岳云也是一位世人皆知的少年英雄。他十二岁随父从军,身经百战,勇冠三军,百战百胜。遗憾的是后来与父亲一道蒙冤遇害,年仅23岁。女儿孝娥,在父兄含冤蒙难后,咬破指头,写成血书,到杭州伸冤,却遭到士兵的阻拦,激愤万分,抱着银瓶投井而亡,人称银瓶姑娘。杭州西湖、河南汤阴等地都建有祭祀这位烈女的银瓶娘子庙。
姚太夫人的另一个儿子,岳飞之弟岳翔,随兄征战,英勇杀敌,功勋卓著,绍兴二年不幸在湖南道州阵亡,年仅27岁。岳母白发人送黑发人。
岳飞蒙冤昭雪后,朝廷赐谥“武穆”、“忠武”,追封“鄂王”。为缅怀这位杰出英雄,海内外多处建有“岳王庙”,有杭州岳王庙、河南汤阴岳王庙、台湾宜兰岳王庙。
岳飞的孙子岳珂——岳飞三子岳霖之子。他当年跟随父亲一起向朝廷收集关于岳飞当年的召书、奏章等资料,为记载岳飞的战功史料作出了杰出贡献。如果没有他,后世想了解更详实的姚太夫人及岳氏家族故事,恐怕要困难得多。
中国的“四大贤母”,除了孟母在山东,其他三母都在江西出生或长期生活过,尤其陶母、岳母的人生旅程,更是与九江柴桑有着切不断的生命轨迹。这让初访柴桑的我,不得不为这块土地诞生了如此深重的母爱滋养着数千年中华文明而惊叹不已,这样自然成形的母爱人文体系,在泱泱中华大地其他区域恐难再寻找出第二块。中华贤母园诞生于此,似乎也是必然了。
在中华贤母园,其实还可以聆听很多中国母亲的故事:文天祥母亲变卖房产首饰充作军费助子抗敌、徐霞客母亲蔑视“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传统勉儿“志在四方”、涂山氏女娇助夫大禹治水独担育子重任、孝庄太后忍辱负重辅育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开创天下盛世……每个故事都让人在内心再次重新审视,母亲与华夏文明、与国泰民安、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关系。那双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着世界的手啊。这个世界,若没有母亲,我们从何而来又能走向何方?我们人类的文明,我们生存的星球和国度,该是什么样子?断然一副不可想象的末日景象。
离开柴桑,我想把四大贤母的故事带回上海,讲述给了我的儿女们,相信他们也会津津有味的聆听,然而却发现图书里、网络上,七零八碎的,并不齐全;今天,便汇萃在这里,期翼更多的孩子和大人,能更便捷轻松地走近这些历史,一起体味这些不凡的中国母亲。
如此,权当是我对中国母亲的致敬吧。我的母亲在遥远处的家乡想必也会为之欢欣。
然而我也注意到,即便四大贤母乃至更多中国母亲们的故事流传了一两千年,我们依然只知道孟子的母亲姓仉,陶侃的母亲姓湛,欧阳修的母亲姓郑,岳飞的母亲姓姚,专业学者们连个完整的姓名都没考察出来,其他诸多名人之母甚至连姓氏都没给世界留下,这是多大的遗憾啊。他们养育出顶天立地流芳万世的儿孙,为后世留下那么多家喻户晓的育儿经典,我们如今怎能连他们的全名都说不出?除了寥寥的几个故事之外,谁真正走近过这些母亲,他们的生辰,他们从出生到离世的人生故事,他们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如何嬗变为刚强宽厚的母亲,有多少可以拜读的记载?难道这些伟大贤母只是名人儿子的附属品吗?对这些中国母亲的关注如此欠缺,后世子孙可有人感到羞愧?我们是没有能力还是压根没想过考证出他们更详尽的人生?把贤母们神一样供奉在高山上、神庙里、读本上,他们的形象依然还是那么单薄、遥远又模糊,只看见了他们的轮廓却看不清他们的眉眼,这绝不是对一众伟大母亲的足够尊重。也许这些习惯忍辱负重的中国母亲们会像对待子孙一样宽容无谓,也许她们从未设想奢望过什么,但我们该努力的确实还有很多。
如果有机会让她们离开高高的神龛,真正以一个人的清晰形象从历史深处拈花微笑款款而来,更恒久丰盈地存活在我们及后世子孙心中,那才是一件幸福完美的事。
2022年8月于上海